羅漢床:文化交流的安身之坐
羅漢床
羅漢床雖名字帶“床”,但其坐的功能大于臥的功能。隋唐以前的古人,生活習俗是席地而坐,雖宋以后演變為垂足坐,但盤腿打坐的習慣一直保留著。羅漢床是為適應國人舊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種。據說,羅漢床是原來漢榻(漢朝的坐具)的演變,也有人認為,它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,小的稱為榻,如同現代的沙發。
羅漢床文化和歷史地位
中國傳統文化注重禮儀,在古代的文化語境里,床榻的等級比椅子高,而羅漢床就是榻類家具的一種。通覽歷代畫作,自唐至五代,頻頻可見古人以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。
從史料記載看,羅漢床也是清宮重器,大多出現于后宮各殿,尤其是皇帝讀書和娛樂休閑之處。乾隆帝當年最愛坐在羅漢床上讀書思考,或翻閱古籍字畫。
羅漢床的陳設風格
羅漢床在明朝時已經是重要家具,不僅有實際用途,更是通過與炕桌、屏風搭配成整體家具,而且具有鮮明的特色。在現代,羅漢床通常被置放于廳堂之內,只是發揮其一般性的陳設功能。
羅漢床的現代應用
在使用羅漢床的時候,切忌生搬硬套,需要在保持整體環境具有獨立風格的基礎上,讓羅漢床配合場地內的人文環境。
下一篇:明式家具 見物見人
返回列表>>